8月5日,世界奶业大会上,呼和浩特市被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正式授予了“世界乳业科技之都”的称号。当天的世界奶业大会开幕式上,还有两部重头戏,分别是中国奶业协会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国奶业育种之都”称号和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启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科技”分量不断加码。
(资料图片)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呼和浩特奶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科技的力量。
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的蒙牛现代草业苜蓿草种植技术攻关基地,3000亩的苜蓿草长势喜人。这里是呼和浩特市5个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
“2019年开始,我们从国内外选了6个品种进行试种,通过连续四年的理化指标及饲喂效果评价,现在我们种植的苜蓿品种可以对标进口苜蓿的优级和特优级,饲喂的营养价值完全符合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降低了成本,一头牛一年吃我们的牧草,可以节约980元。”蒙牛现代草业执行总裁黄勇强介绍。
种好草,加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提升优质饲草自给率,是乳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023年,呼和浩特市依托正时农业和现代牧业,分别在土左旗伊利生态廊道、和林格尔县台基营各打造一个1万亩的紫花苜蓿种植观光基地。今年,全市苜蓿种植达到17万亩,青贮玉米种植110万亩,燕麦草18万亩,饲草总面积将达到145万亩以上。
呼和浩特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乳产业要围绕“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下大力解决好草源、牛源、奶源等“卡脖子”问题,加快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投用,积极争创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业科技之都”迈进。
赛科星研究院是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的科技创新研发专业机构。研究院全力争取国家重要奶牛种源繁育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致力于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实现种源自强。
赛科星目前拥有2座种公牛站,近年来,累计培育优秀种公牛380余头,性控冻精生产能力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年产各类冻精约300万剂,全国累计推广应用超过670万剂,累计繁育良种奶牛300万头,冻精产品销量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育种公司。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大力推动奶牛育种体系建设和高品质的奶牛种公牛的培育,面向未来整个产业发展和奶业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将重点攻关奶牛抗病能力的提升和抗热应激性能奶牛的培养。”赛科星研究院院长李喜和说。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小里堡村,坐落着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低碳观光牧场——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世界最先进的全智能无人挤奶机器人、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清粪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令人赞叹。
“这边看到的全智能牛舍,就是泌乳期奶牛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在这里奶牛‘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挤奶工作,在其下方是2个80位的转盘式挤奶设备……”顺着工作人员指的方向,这座科技感满满的智慧牧场让人大开眼界。牧场自2021年初开工建设,总投资7亿元,占地1600亩,规划奶牛存栏12000头。
“牧场采用的智能化牧场管理系统可实时掌握本牧场奶牛的产奶量、采食量和运动量、发情等健康情况,奶牛每次挤奶都会进行一次大数据分析,相当于给奶牛进行一次体检。系统会根据每头牛的体检结果,自动分析形成‘任务单’及时推送牧场专业人员,例如通过系统筛查出001号奶牛活动量下降且产奶量下降,通过自动分隔门系统将奶牛自动分隔出来,让我们的兽医及时进行保健护理,使其第一时间识别需要护理的奶牛。”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了解,伊利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自建、合建牧场近3000座,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多年来,伊利在奶牛育种、牧草养殖加工、饲料营养、低碳减排等多个牧业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科研工作,解决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用科技力量有效推动牧业发展。
伴随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正式启动,中国乳业科技创新的大旗在呼和浩特高高飘扬。
“中心的定位是解决国家奶业发展的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是我们国家乳业领域唯一的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管理经理梁超介绍:“ 中心目前已集聚90多位行业专家和700多位科研人员,形成了包括养殖、牧草、营养、健康等领域的完整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
乳业作为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正在依托科技的力量阔步向前。(记者 王雅静)